说到自然界的“黑寡妇”,螳螂一定榜上有名。有人觉得母螳螂太凶,放不下老公。他们也认为螳螂老公不跑的原因是他一定是为了爱情而献身。
但也有人认为动物没有人类的道德,它们遵守的是丛林法则。这是怎么回事?
螳螂的行为
如果你观察过螳螂的行为,你会发现在螳螂繁殖的过程中,雌螳螂会咬住雄螳螂的头,慢慢吞噬它们的身体。虽然公螳螂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挣扎,但大部分都是被母螳螂的嘴咬死的。
从人性的角度来看,母螳螂的行为是刑事案件。但从自然规律来看,雌螳螂的行为其实是有利于整个种群的发展的。
在自然界中,性不仅仅是身体特征的差异,更是两者生殖方式的差异。对于男性来说,他们只需要贡献生殖细胞来传递自己的基因。但雌性在繁殖后代时,不仅要贡献生殖细胞,还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来繁殖后代。
同样,雌性也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来繁衍后代,所以在自然界中,雄性之间相互争斗,赢得雌性的青睐,螳螂也不例外。
但是,当公螳螂靠近母螳螂时,随时都会有危险,因为在母螳螂眼里,公螳螂不仅是配偶,还是食物。
另外,公螳螂的体型比母螳螂小,这样母螳螂就有足够的力量制服公螳螂。
发表在《美国自然历史》上的一篇论文证明了这一假设。科学家怀尔德和他的团队发现,雄性相对于雌性配偶的体型越小,性食人的概率越大,而雄性逃跑的概率更大。
再说Risk和Davis曾经做过一个实验,实验表明雌性吃的越饱,在繁殖过程中攻击雄性的可能性就越小。反而会增加性食人的概率。
至于螳螂为什么要性食人,科学家推测可能是因为雌性螳螂在自然界中能捕食的能量有限,这使得它们把自己的同类作为能量来源。
或者性同类相食可以帮助生物繁衍。 一直以来,当谈到性食人,我们都有一些担忧。如果母螳螂吃光了所有的公螳螂,会不会因为雌雄比例失调而灭绝?
然而,科学家们从数据中看到的情况与我们猜测的正好相反。性食人不是让螳螂灭绝,而是帮助它们更好地生存。
研究人员发现,在繁殖过程中死亡的雄性,繁殖时间是逃脱者的两倍,其后代也是逃脱者的两倍。
这个很好理解,因为逃逸者在传递他的生殖细胞之前,可能会因为害怕雌性的吞食而逃跑,所以繁殖成功率低。
而在繁殖过程中死去的雄性,因为繁殖时间长,可以尽可能的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。
此外,还有一些生物在性食人过程中,雄性会折断雌性体内的生殖器官,以阻止其他雄性繁殖,提高繁殖成功率。
再者,我们知道雄性也是能量的来源,雌性可以通过吞噬雄性来获取能量,从而提高后代的孵化成功率。而且在一个区域内,地球所能产生的能量总量是有限的,雄性的生存也会消耗能量,导致雌性的觅食率下降。雄性的死亡可以帮助雌性获得更好的食物。
因为以上原因,性相残不仅没有造成生物物种的灭绝,反而增加了生物物种的生存概率,所以基因被保留在螳螂体内。
不过科学家也指出,如果螳螂性相残的概率太高,会导致整个种群灭绝,所以我们会发现有些雄性可以逃离雌性。
既然性同类相食可以帮助生物繁衍后代,为什么人类和其他大多数动物不这么做呢?
这是因为不同的生物在生存过程中采取不同的生存策略。虽然性同类相食可以帮助螳螂繁衍后代,但是很多动物即使没有性同类相食也能很好的生存,有些动物需要分工**才能更好的生存。
摘要 昆虫性同类相食的现象并不少见。之所以会有性食人,原因很复杂,包括有性生殖策略、能量、缺乏等进化原因。虽然它们中的雄性在繁衍过程中失去了生命,但它们的牺牲可以提高后代的存活率。从进化的角度来看,这种繁衍符合自然选择,所以这种基因遗传给下一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