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次,我去武汉大学前面的理发店理发。一进店,服务员就热情的招呼我,问我:“美女是来美发的吗?有熟悉的理发师吗?”
因为第一次去这家店,我告诉他我没有。
“你是要理发还是要理发?”
“剪头发,剪个适合我的发型”我回答。
“那你想砍什么价?”他给我看了一张价目表,说:“我们有38和68的。”
“38元和68元有什么区别?”
“38块钱一个普通理发师给你剪头发,68块钱导演给你剪头发。美女,你要哪个?”
我心想,68元的比38元的贵多了。虽然导演剪了我的头发,但我觉得应该没什么区别。另外,我是没有刘海的长发,不需要特别的发型设计。于是我说:“我们坐38吧!”这时,我看到店员的话里闪过一丝失望,我为自己的“理性”决定窃喜。
还有一次,我去了武汉大学附近珞珈山的一家理发店。理发店提供38元、68元、98元、128元的理发服务。同样,我问服务员四次降价有什么区别。
服务员说:“38块钱一个普通理发师给你理发,68块钱一个主管给你理发,98块钱一个留学韩国的主管给你理发,128块钱是店长给你理发!”说到“店长”这个词,他提高了声调。
面对四个选择,我知道对我来说,128元和98元的明显不靠谱,也不需要店长或者韩主任。但在考虑38元和68元之间的选择时,我的想法不同。我真的很不好意思在四个选择中选一个最便宜的,因为这不仅在服务员面前有点丢脸,也是平时那么努力工作的借口。我选了68元的。
这时我看到店员眼里露出了笑容,我为自己的“不理智”而懊恼,因为我经常告诉公司里的员工不要被“妥协效应”所欺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