它是单片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。2019年,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保持9%的增长率,增至203.57亿美元。中国MCU销量前三名分别是意法半导体、恩智浦半导体和赵一创新。2018年,赵一国内市场份额为9.4%,比2017年提高了3.4个百分点。中国有数百家MCU制造商,包括赵一创新、中盈电子、北京郑钧、北凌、新海、盛思威等。,收入超过1亿元人民币。然而,最大的收入没有超过1亿美元。
单片机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,如计算器、玩具、测量秤、充电器、温湿度计、遥控器、电机控制器、键盘等。适用于4位至8位单片机。智能家居、物联网、电机驱动、安防等。对于32位应用程序;用于64位应用程序、高级终端等的多媒体系统。
我想对上市公司赵一在单片机方面的数据做一些分析,探讨一下在单片机领域的一些策略。万亿从2013年开始切入MCU领域。到2019年,累计出货量超过3亿件,客户数量超过2万。目前拥有330多个产品型号,23个产品系列,11种不同的包装类型。
综合数据来看,赵一在MCU领域的营收第三年就突破了一个亿,然后两年内逐年增长超过50%,所以增长速度非常快,毛利稳定在40%以上。从平均出货量、产品型号、服务客户数量来看,2015-2018年,单芯片平均价格分别为4.38元、4.29元、4.21元、4.14元,年单价下降约1%-2%,非常稳定;考虑到很多MCU客户都是长期服务,如果以2万客户计算,2018年单个客户平均产生的收入在2万元左右;目前公司拥有330多个产品型号,2018年单个型号平均营收122.57万元;按照23个产品系列来看,2018年单个产品系列平均营收为1759万元。
从以上数据,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,得出一些粗浅的结论:
1)由于赵一主要基于ARMCortexM3和M4,从产品规划上,公司是沿着高性能和超低功耗两条主线进行布局的。公司产品主要布局于工业自动化、人机界面、电机控制、安防监控、智能家电、物联网等领域。为了高性能会推出嵌入式Flash通用MCU,为了物联网市场会推出集成无线互联和wifi模块的联网MCU,所以单价比较高。
2)单个客户产生的平均收入并不高,因此在提供一般产品和服务时必须取得平衡。如果客户支持的投入过高,会增加公司的成本,所以MCU领域需要不断完善产品生态。通过提供完整的生态支持,如完整的软件包、开发工具包、解决方案等。,它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,同时减少自己的服务费用。公司推出“MCU百货商店”计划,陆续推出MCU周边产品,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,在服务和成本上力求最高性价比。
3)同时,由于公司拥有大量客户,对单一客户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,公司产品将保持良好的溢价能力,这也体现在产品在各年的单价、毛利、销量等指标上。
4)单一产品系列和产品型号的收益有限,需要通过了解市场客户的需求,不断**R&D,为客户提供新产品。多样性和差异化是MCU公司的持续优势。
5)无法得到公司年度客户留存率和复购率的数据信息。这个数据其实很重要。
6)公司在R&D持续**,拓展新品类,服务新老客户,不可能得到更多的动态数据,包括各主要应用领域的投入产出比,开拓新客户的平均周期等等。
拿意法半导体做一些比较。根据意法半导体一位副总裁的公开资料,STPC的MCU战略分为三部分。一是引入**伙伴共同拓展生态圈,通过引入创新设计方案,加速**伙伴产品的落地。第二,更加关注垂直行业应用。无论是工业、消费还是人工智能产品线,都会为客户提供足够的产品、IP、应用支持和专有技术。再次,针对中国市场的特殊性,积极搭建各种线上平台,服务更多中小客户,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。意大利在MCU领域的目标是定位为通用产品供应商,但仍会通过各种IP和开发工具寻找具体的应用场景。10年来,STM8累计出货量超过40亿片,接近STM32的出货量。因此,如果不考虑16位的销量,意法两国的年平均销量约为8亿件,约为赵一的8倍。考虑到STF更侧重于工业,汽车、个人电子设备、通讯设备、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等。其中工业市场占总销量的30%左右,所以从单价上来说应该更高。
在单片机领域,也要特别注意生产和运营。比如意法半导体采用双厂货源,保证产能和供货周期的稳定性。AMKFab13正式投入运营后,STM8的交付周期已经从25周缩短到10周以内。ST7,STM8的上一代,还有一些系列在供货。
因此,从整体来看,MCU领域是一个长期的业务,非常重视生产和运营,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,依靠多产品类别和型号的布局来满足大量客户的需求,平衡一般产品和服务来维持利润,开发产品和服务来巩固老客户和开发新客户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虽然MCU是硬件,但它有点类似于ToB领域的软件服务,尤其是服务于大量客户的SaaS类。